透过这份41年前的旧报,看“硬汉”任正非的功力
2019-07-07 15:42:49
  • 0
  • 0
  • 4

作者:戈 泰

来源:基建工程兵、蓝血研究(lanxueyanjiu)

▲任正非会见比利时国王菲利普

一份41年前的军队旧报,引起人们的关注。

近日,自媒体“基建工程兵”工作人员偶然中翻到1978年10月18日的《基建工程兵》报。在这份已经泛黄报纸的第四版,用大半个版面刊登报道任正非事迹的新闻特写《任正非》。这篇报道引用任正非的话作为名人名言开头,可见当时的宣传规格之高。

从文中可以看出,任正非当年33岁,由于研制出空气压力天平,填补了我国仪表工业的一项空白,表现突出,刚刚由技术员提拨为工程师并荣立二等功。

报纸报道原文如下:

任正非

(特写)

作者 戈泰

知识并不是雪花,可以径自飘落到你的头上。

                                                                                                                                                                                    ——任正非的话

▲原文插图

我们面前摆着一台仪器,绛红色的,很精致,上面有两个锥形筒,筒上各有一个瓦亮的钢球。这仪器,就是浮球式标准压力发生器。

00二二九部队技术员任正非研制的这台仪器,填补了我国仪表工业的一项空白。消除了过去压力的汞害,为国争了光。中国计量科学院已向全国推广,受到使用单位高度赞扬。

任正非参加了辽阳化纤总厂建厂施工。这儿全是引进设备,成千上万的仪表排列着,合格不合格呢?外国专家看到我们只有五十年代的苏式活塞力计,便说:“我们用精密仪表测过,全合格,再说,你们这仪器查得了?!任正非听了,脸上象刀子刮,爱国心火一样地燃烧起来。他想,中华民族不仅应是政治上的巨人,也应是科学上的巨人,技术上落后是要吃亏、要挨打的。他下决心研制高精度空气压力天平,为祖国争光。

在攀登科技高峰的道路上,任正非曾付出过艰苦的努力。一九六八年他在重庆建工学院毕业时,就有书迷之称。这些年,他买过很多政治理论和技术书,翻读过的书,数不清;他演算过的纸、画过的图,好几捆。他学过俄文,又攻英文。从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一直啃到当代流体力学。

如今,他又开始了更艰难的攀登。他是技术员,每天忙十多个小时的工作还要应付外事活动。研究,只能挤休息时间、节假日。时间贵如油。夜夜一盏灯,伴他做运算。许多难题,把他逼入死胡同,经过艰苦努力,冲破迷障,又从死胡同中钻出来。

挫折失败,没有使他气馁,在艰难的攀登路上,他坚毅不拔,不停地前进。他的全部心思都被所从事的研究吸引了。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以致造成脱发、失眠、吃不下饭,才三十三岁的人,皱纹就深深刻上前额。

“四人帮”横行时,帽子遍地打,什么“知识越多越反动”、什么“白专道路”“唯生产力论”呀,不一而足。任正非冒着风险上,顶着压力干。爱人知道了情况,又心疼,又为他担心,从成都写来信,信中引了马克思的话: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劝他多多保重。

“四人帮”的压力,亲友、同志的好心劝告都没有中断他的学习研究,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胜过了爱家,爱自己。

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但也最难画。在虚心向外国专家请教时,专家说,他们也还造不了这仪器。说美国埃麦泰克公司有,好象是球飘浮在一个抛物线喷嘴上。他反复攻读空气动力学,进行理论推导和设计计算。

在头脑里勾画创造着新仪器的轮廓。他精确地计算了抛物线的线性切线,得知用抛物线形不会出高精度。他用尽心血,苦苦思索。他很严肃,极认真。没把握的事,决不去付诸实物实验。他谦逊,好学不厌,常向总工程师王铠求教。一次外出求师,天泼下大雨,他淋成落汤鸡,那图纸,却搂在怀里面,紧贴着他发烫的心。

终于,他用逻辑力量,科学的、铁的逻辑力量,推断出锥形是最佳形体。一张草图,一串公式,呕着多少心血,逐步成了形。

从数到图难,从图到物更难。难关要人闯。在艰难奋战的日日夜夜里,在困难重重的研制过程中,有多少人在关怀帮助着他呀。大队政委来探望,大队长来鼓励,副大队长亲自跑材料。实验小组的人合力攻关。用热情,用智慧,鼓舞他,补充他。

一九七六年十月,华主席一举粉碎了“四人帮“。被束缚的生产力解放了。任正非和他的战友们在十二月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的空气压力天平。仪器真精密呀,惊人的精密。浮球圆度误差不大于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浮球与筒壁的间隙不大于一根头发丝的五分之一,又不小于十分之一。发出的信号精度不低于万分之二。

外国专家看到我们仅用七个月就拿出如此尖端的精密仪器,十分惊讶。在群星争辉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任正非得了奖。他将计算过的稿子交给陈景润的老师沈元求教,老教授极为赞许,连声说:“好,好。很精密,有价值。”

部队党委为他记了二等功,提升他为工程师。

郭小川同志说过:“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任正非是这样,他没停步,又在努力研制绝对压力天平,力争突破万分之二的精度,为达到最佳设计,正进行一系列新的探索。

路正长,任正非在新的长征路上又迈开了新的步伐。

▲1984年的任正非

一位多年专注研究任正非的专家表示,目前媒体对于任正非成长经历的报道大多是来自坊间的传说,其真实度往往存疑。而公开报道中,任正非本人又极少谈论或者轻描淡写讲述人生的过往历程。

这份报纸的发现对于系统地研究任正非具有极高的价值。

为什么会有这个报道呢?据1977年10月14日的《文汇报》记载。

1977年10月8日至11月5日在全国基建工程兵工作会议上,当时的青年技术员任正非因研制成功空气压力天平受到大会表彰,并得到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等的接见。

报道原文如下:

我国第一台空气压力天平

解放军基建工程兵某部青年技术员任正非在仪表班战士的配合下,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计量杯准仪器--空气压力天平,为我国仪表工业填补了一项空白。经国家有关计量部门鉴定,仪器设计方案正确,精度、灵敏度好。

空气压力天平是一种用来检验高精度仪表的仪器。过去我国的仪表工厂、仪表使用单位和检验部门检验仪表压力、流量、液面等,使用的是标准双管活塞压力计和充水、充汞单管压力计。空气压力天平与双管活塞压力计和充水、充汞压力计相比,不但精度高,而且体积小,重量轻,用途广泛,操作方便,而且对于消除汞害、改善工作条件也有很大的好处。这种仪表是最近几年刚出现的,目前世界上只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能制造。

(当天的报纸)

任正非从军简介
任正非从重庆建筑学院毕业后,入伍当了基建工程兵。1974年,辽阳化纤总厂从法国德布尼斯·斯贝西姆公司引进一套化纤成套设备,这是任正非参与建设的第一个工程项目。其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所长(技术副团级)。1977年,因发明空气压力天平而出名,获得全军技术成果一等奖;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1982年,参加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3年,因国家大裁军,复员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1987年,筹集2万元人民币创立现在的华为公司。
00229部队来历
1952年2日1日,中央军委签署命令,将数十万人民解放军集体转业为带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番号的铁路、水利、建筑等工程师或独立团。1966年12月15日,建筑工程部下发整编后的单位部队代号,201、207、208、211、221大队的代号依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第201、207、208、211、221部队。1973年5月19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同意,调基建工程兵西安指挥所机关和下属的211、221大队,以及隶属于基建工程兵21支队、驻四川省涪陵的201大队、驻河南省济源的207大队、驻四川省重庆的208大队机关和两个区队等3个单位,开赴辽宁省辽阳市,组成基建工程兵22指挥部(师级单位),参加国家重点项目—辽阳石油化纤厂的建设。1978年7月,代号统一为00229部队。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